第斯多惠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
文章来源:安慶市 发布时间:2025-07-05 08:02:01 |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國教育家。1808年文科中學畢業後,先後進黑博恩大學、蒂賓根大學學習數學、哲學和曆史學。1811年大學畢業,不久獲博士學位。1813年起在法蘭克福市模範中學任教5年。1820~1847年,先後擔任梅爾斯師範學校和柏林師範學校校長,任職期間積極推進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改革,使這兩所學校成為當時德國的模範學校。1848年擔任全德教師聯合會主席。因其終生從事師範教育,致力於發展國民教育,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 簡介《德國教師培養指南》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中第一篇總論部分為他的手筆;第二篇專論部分則是合著(中學和師範學校教師)的手筆,係有關各科教學法性質的論文。第斯多惠反對德國教育目的中存在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和濃厚的宗教色彩,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他把“自動性”視為人的發展的主觀基礎,而以社會中的真、善、美為教育的客觀基礎,認為兩者結合才算是培養了“全人”。 背景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適應性原則和文化適應性原則,認為教育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規律。他的有關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齊以來教育心理學化的趨勢,但他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具體觀點則受到當時心理學發展水平的局限。作為自然適應性原則的補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適應性原則,這是裝斯泰洛齊關於使人發展並達到完善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不能在真空中進行,教育必須適應社會文化的狀況。但他尚未意識到文化和自然兩個原則的實質關係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即沒有認識到適應自然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文化,而把自然適應性原則放在主導地位。 後記第斯多惠論述了教學的形式目的和實質目的的關係問題。他認為,這兩個目的並非相互排斥,而是緊密聯係的。在正確組織教學的情況下,兩個目的均可達到。但他更為重視教學的形式目的,指出在學校中還有單純的熟讀死記的遺跡,就無論如何不應放棄關於教學的形式方向這一思想。第斯多惠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和“德國的裴斯泰洛齊”。他所提出的教學法原則成為19世紀中葉德國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學法的指導原則。他被認為是誇美紐斯和裴斯泰洛齊逝世以後西方最偉大的教學論專家。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
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