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在對華問題上玩起川劇的“變臉”,一會唱白臉,放低姿態找中國談;一會變紅臉,在台灣問題上小動作不斷,中美之間,美國打談結合模式正式開啟。
台海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涉及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絕不會退讓,也沒有退讓的餘地。一個中國原則是與中國外交的政治基礎,是中國劃設的一條紅線。由於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不斷的加碼挑釁,這使得台海成為擺在中美之間最危險的一個區域,也是最有可能導致中美發生軍事衝突的一個引火點。
我們今天的話題便是,探討一下美國是否真的因為台灣和中國開戰的問題。
中美是否會因為台海而爆發軍事衝突?這個問題的根本結症在美國,通俗一點講便是,台灣能給美國帶來多大的戰略利益,美國是否做好因台海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所承受的代價,以及美軍現在有多大把握在中國家門口打贏這一仗這三個核心問題。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資本至上的國家,沒有利益的事美國斷然是不會去做的,尤其是冒著可能和一個大國打一場不可控的戰爭的風險。這是一個美國精英層需要精準計算和評估的核心問題,最近十多年美國的一些諸如蘭德公司等智庫和美國軍方都已經反反複複的在做這件事。
台灣能在美國的國家利益中占多大的比重,這將直接決定美國是不是會冒著巨大風險和中國開戰。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問題,這中間有不少美國人的“功勞”,兩岸割據大半個世紀的這個局麵,也有不少美國人的“功勞”,這兩筆“功勞”中國人是不會忘記的。基於曆史,我們發現美國在台海利益最大化是維持兩岸割據的現狀,美國既不想看到一個獨立的“台灣”,也不想看到一個統一的中國。
原因很簡單,台灣一旦獨立,中國大陸一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以武力的形式實現國家統一,這一點美國人多少是相信的,否則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戰略試探,比如美駐聯合國高官訪台專機起飛後又折返,又比如幾個議員搭乘軍用運輸機竄訪台灣;上述這兩個對比案例足以說明美國人在台海問題上還是有些投鼠忌器的。
維持現狀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一方麵對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另一方麵對台灣出售軍備、為台獨勢力站台打氣,典型的雙麵人。美國在曆史上是有出兵阻礙兩岸統一進程的舉動的,一次是朝鮮戰爭前夕,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另一次是9.6台海危機時,美軍航母戰鬥群再度進入台灣海峽。
為什麽說美國最希望台海維持現狀呢?台灣在美國的國家戰略中一直是一張與中國討價還價的底牌,美國隻有將台灣問題當作地緣政治博弈場上的一張底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台灣的作用,這個作用核心內容是,一方麵在一些中美問題中作為訛詐中國的一張牌,另一方麵將其打造為牽製中國崛起的最大阻力。
隻有台灣問題存在,台灣的作用將還在,美國才有機會和空間去使用這張牌,當這個問題不存在了,美國就什麽也做不了了。除此之外,在軍事上還有一定的作用,台灣是美國第一島鏈的重要節點,尤其在當下台灣是美國抵近軍事施壓的一個連接點,作用如何不言而喻;隻要台灣還在,美國名存實亡的第一島鏈就沒有“亡”,還能存名,美國無論如何也要好好利用一下。
因此,維持現狀對於美國來講是利益最大化的選項。但是當下的東亞格局變了,中國強大了,台海的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勝利的天平不斷的倒向中國大陸。在這一現實之下,美國還在不斷的炒熱台海局勢、激化矛盾,就隻有一個可能:美國隻是想在台灣最後的倒計時時間內盡可能的給中國添堵,增加阻力,牽製中國的發展。
原因是多樣化的,隨著大局勢的變化,除了台灣對於美國的戰略價值也在不斷的下降之外,美國能為台海付出的代價以及美軍在台海的真實戰力也是核心原因。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下降,美國值不值得為台灣付出代價將成為一個延續的問題,最終的決定因素在美軍的戰力之上,真理永遠在大炮射程之內,槍杆子不夠硬,腰杆子自然也硬不起來,這句話同樣適合美軍。
我們上文講到了美國在台海問題不斷的試探中國的底線,因此我們可以將美國最近一段時間內在亞太周邊的軍事活動視作是一個戰略錯覺,一個美國人故意製造給外界看的戰略錯覺。無論是艦機抵近偵察,軍力調整部署,以及多國聯合軍演,這些看似和台海息息相關,但本質上更像是向中國進行極限軍事施壓,單單為一個台灣,美國的格局小了。
在軍事領域的博弈,中美早在數年前美國涉足南海已經開始了,除了美國搞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之外,2016年的中美南海大規模海上軍事對峙便是一個小高潮。要知道當時中國四位上將坐鎮南海指揮,解放軍海軍三大艦隊主力盡出,中國在南海雲集了上百艘作戰艦艇,美國則是出動了雙航母戰鬥群,這場軍事對峙的規模是冷戰後規模最大的,也是冷戰後距離戰爭最近的一次大國軍事對峙。
最終的結果是,美軍在菲律賓最需要美國的時候,悄悄逃到了菲律賓海的安全區域。所謂的南海仲裁案美國是幕後的推動者和策劃者,在臨出結果之際果斷的丟了菲律賓;我們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美國之所以這麽做,根本原因是菲律賓沒有讓美國和中國開戰的戰略價值;菲律賓如此,台灣也不例外,核心理由是,台海形勢優勢的天平在不斷的倒向中國大陸,美國又沒辦法阻止這一切。
中美軍事博弈最近幾年甚是激烈,美軍高強度的對華抵近偵察,美軍艦機抵近中國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中美海空博弈一天也沒有停止。去年很長一段時間坊間擔憂中美可能會在南海爆發軍事衝突,但最終的結果是今天中美軍事博弈總體呈現出你來我往的態勢;風險管控在最低限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中美之間的溝通沒有停止。
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美國想溝通,而是美國並不想和中國直接開戰,畢竟如果處理不當,再發生諸如中美南海撞機類似事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美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在美國崛起的120多年中,美國沒有打仗的隻有短短的16年,美國不想打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沒有十足的把握打贏這場仗,也沒有直接的戰略利益促使美國去打這一仗。
導致的根本性原因主要有兩點,概括起來是美國的部署戰略調整和中國的日益強大。
先講中國因素,縱觀解放軍的整體發展,最大的殺手鐧莫過於火箭軍,中國火箭軍掌控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常規導彈部隊,除了東風-21D、東風-26這種反艦彈道導彈之外,還有美俄爭相搞了很多年,中國悶聲發大財的拿出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這種高精尖武器。
反艦彈道導彈讓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不得不遠離中國海岸線,而航母戰鬥群是美國發動戰爭的支柱力量;規模龐大的常規彈道導彈則讓美國在中國周邊精心打造的軍事基地群時刻處於被打擊的狀態下,這斬斷了美國依靠軍事基地群打仗的另一條臂膀。此外中國海空軍的遠海作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中國初步具備將國土防禦向海上拓展1500公裏的能力。
打斷了美國發動戰爭最核心的兩條腿,美國在局部的軍事優勢也就大打折扣,此時和日益強大的解放軍打一場沒有把握的戰爭,這無疑又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打一場錯誤的戰爭。
中國因素不是重點,我們重點分析一下美國因素。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之後,便宣稱要將60%的軍力部署到亞太地區,從重返亞太戰略升級到現在的印太戰略,將近十個年頭,我們看美國在亞太的軍事調整,我們隻是看到美軍在中國周邊轉悠的軍力的確增加了,但固定部署的軍力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這是不是很奇怪。
其實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美國重返亞太之後,強化太平洋二線軍事部署早已不是什麽秘密。美軍的軍事部署調整,更多的集中在第二島鏈之上,而不是中國家門口的第一島鏈,美軍今年在關島以及夏威夷一帶舉行的一係列陸海空大規模軍演便能說明一切,這是其一。
其二,在軍事外交上,美國首先是對日本鬆綁了,期望日本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日本現在也已經完全倒向美國。其次美國的軍事外交的重點更像是圍繞印太畫了一個更大的圈,超出日本的圈,第一個是美日印澳四國機製,第二個是美英澳剛簽署的AUKUS防務協議。這兩個都有澳大利亞,在地理上足以看出美國的側重點在哪裏,日本所充當的角色更像是一個炮灰,日本前邊擋著,美國加緊二線部署。
其三,美國實際一定程度上已經承認了第一島鏈名存實亡的事實,這從解放軍2015年以新姿態東出西太那天就已經注定了。所以美國讓日本一線撐著,美國強化二線部署,因為美軍認為從軍事層麵出發,太平洋深處中國的腿和手臂都暫時伸不到那裏,美國的軍事優勢依舊很明顯,因此,美國海軍戰略調整中開始重拾大洋交戰理論,美軍要在解放軍遠海作戰羽翼未滿之際,在大洋之上重整防線,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確立的不對稱優勢也沒了。
綜合上述,隨著中國在台海的優勢不斷的擴大,實現祖國統一也就是最近10年內的事,不管美國承不承認這都是一個已經不可逆轉的事實。中國遲早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所以台灣對於美國的戰略價值在不斷的下降,美國現在更像是能撈一筆算一筆的考慮。
這絕對不是美國想看到的,但是美國又不得麵對現實,根本原因在於,以當前中美在台海這個區域戰場上的軍力對比,美國沒有十足的把握戰勝中國,既然沒有十足的把握,又何必冒那麽大的風險去打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呢?美國也沒打算為台灣作出多大的犧牲,因為從當下看,無論哪個角度美國都不想承受這份代價。
因此,我們擯棄所有的幹擾,可以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台灣終究難逃被拋棄的命運,美國沒有理由,沒有利益,也沒有動力促使美國在台海和中國開戰。所以,美國絕不會在台海和中國開戰。
散花飛天“暴跌”,“跌價”已經成為新常態? [阅读]
創業板指、深成指雙雙翻紅 [阅读]
倍加潔:3月7日高管薑強減持股份合計2100股 [阅读]
富瀚微:華為哈勃並無入股公司或公司參股的其他相關公司 [阅读]
總經理趙麗峰離任背後 中天國富證券從“黔係”變“粵係”? [阅读]
國際清算銀行:全球經濟足夠堅韌 能應對特朗普貿易政策威脅 [阅读]
銀泰證券一營業部被出具警示函,涉及未有效落實從業人員投資行為管理要求等 [阅读]
3月10日,許峰律師代理的卓朗科技(600225)投資者索賠案再提交法院立案 [阅读]